洛图科技《中国电视市场品牌出货月度快报》数据显示,2025年8月,中国电视市场品牌整机出货量为249.0万台,同比下降9.6%,环比7月上涨33.9%。
这一数据不仅暴露了市场需求的疲软,更揭示了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。而在前八大主力品牌中,小米以19%的市占率稳居第三,华为却意外垫底,全年预计出货量不足百万台,成为惨烈市场竞争中的“失意者”。
小米:技术突围与生态反哺双轮驱动,强势崛起
小米(含红米)在8月的出货量达到47万台,市场占有率为19%,位居国内市场前三。
小米电视销量稳居前三,不仅是数字上的胜利,更是战略转型的成功典范。从2024年开始,小米果断放弃单纯追求销量的规模扩张模式,转而聚焦技术创新,在画质提升和Mini LED领域持续发力。
例如小米电视S Mini LED 2025系列凭借低反屏、超薄一体化机身等高端特性,成功树立了旗舰标杆;而红米电视则继续深耕性价比市场,REDMI智能电视A Pro系列等千元级产品销量居高不下,牢牢抓住了大众消费者的需求。
此外,小米在线下渠道的布局为其逆势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。截至2025年6月,小米之家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数量已突破1.7万家,并在海外市场开设了超过3000家门店。这种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模式不仅扩大了品牌影响力,还进一步提升了产品覆盖范围。
更重要的是,小米汽车SU7和YU7的热销,通过“人车家全生态”战略实现了品牌反哺,将智能家居生态系统推向新高度。可以说,小米正在用实际行动证明,技术和生态才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。
华为:高端孤勇难敌市场寒潮,销量垫底实属必然
相比之下,华为智慧屏的表现可谓“高处不胜寒”。2025年截至目前,华为电视累计出货量约为60万台,较去年略有下滑,预计全年将不足百万台,在八大主力品牌中排名垫底。
华为智慧屏选择了专注于高端旗舰市场的策略,其更追求利润价值而非销量。不过值得注意的是,华为智慧屏在市场中增长势头最为迅猛,截至到上半年活跃设备量目前为624万台,同比增长14.1%。
在当前入门级和性价比产品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环境下,华为“孤勇式”的高端路线注定难以获得广泛认可。虽然华为的产品在技术和设计上确实具备领先优势,但高昂的价格和有限的受众群体让其陷入了“叫好不叫座”的尴尬境地。
华为的垫底并非偶然,而是其过于激进的高端定位与主流市场需求脱节的必然结果,但在利润方面华为并不逊色、甚至高于其他主流品牌。
其他品牌:传统巨头稳健前行,外资品牌全面溃败
海信、TCL和创维作为传统主力品牌,8月的合并出货量达到155万台,同比下降6.1%,跌幅小于大盘平均水平。
三大传统品牌通过灵活的“高低搭配”策略,既推出了具备竞争力的中低端机型,又在高端领域不断推陈出新,从而保持了稳定的市场份额。相比之下,长虹、康佳和海尔三者的合并出货量不足35万台,同比下降10.3%,市占率仅为13.3%,逐渐被边缘化。
至于外资品牌,三星、索尼、夏普和飞利浦的表现堪称灾难性。这些品牌主要聚焦于高端市场,但受限于高昂的价格和激烈的本土竞争,其出货量始终维持在数万台级别,几乎失去了与中国消费者的连接。如今的中国市场早已不是外资品牌的乐土,他们的全面溃败再次印证了“得本土者得天下”的真理。
侃哥叨叨:洗牌加速,强者恒强
2025年8月的中国电视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。小米凭借技术突围与生态反哺策略强势崛起,成为市场的新宠;而华为则因过度聚焦高端导致销量乏力,最终垫底。传统品牌依靠“高低搭配”的产品策略延续优势,而外资品牌则因水土不服陷入长期低迷。
未来,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技术迭代加速,市场竞争只会更加激烈。对于那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品牌来说,出局只是时间问题。对于像小米这样敢于创新、善于整合资源的头部企业来说,机会才刚刚开始。
中国电视市场的洗牌已经进入深水区,唯有拥抱变革、直面挑战,才能在这场生死较量中笑到最后。